海门港新区内,再生胶厂分足鼎立。以往厂区里黑屑横飞、刺激味强。现在再看,已是柳暗花明——主干道整洁有序,两侧绿树成行,空气不再刺鼻,新型设备马力全开,企业职工干劲十足。
海门港新区素有“再生胶制造之乡”的美誉,再生橡胶年生产能力达12万吨,行业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。然而,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落后,污染防治设施不健全,管理水平差,生产废气扰民严重,群众反响强烈。去年以来,海门港新区党工委、管委会深化开展再生胶行业整治,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,多部门统筹协作,明确职责分工,夯实工作责任,相关企业立下军令状,真枪实弹整治,厂区面貌焕然一新。
“每天三万步,是环境督导员的标配。”南回环保总监赵勇告诉记者,每个工作日企业环境督导员要花上几小时在厂区巡视。这样的走动式管理看似平常,效果却很好。记者了解到,这家企业的环境综合治理督导组实施工厂主管、职能部门主管、各作业区环境治理负责人三级联动,每天自查,每周检查,每月考核,全厂被划分为20多个包保片区,实施专区专人专管,发现问题限期整改,确保整治达标。
昨天上午9时,金轮橡胶现场管理督导组3人准时进入生产车间,开始“挑刺”。去年,企业建立现场管理系统,每日派专人巡查,从源头整治,消除环境隐患。督导组每天的工作状态是“走到腿软、罚到手软”,“因为每一处疏漏都和奖金挂钩,因而全厂上下都很怕他们。”该厂生产车间作业工刘晓超告诉记者,小到一桶原料的摆放,都要一丝不苟,严格按章执行。 “时间久了,大家变被动为主动,真正迎来了环境大提升。”
一手抓环保,一手抓发展,两项工作都不能耽误。海门港新区出台《海门市再生橡胶企业转产转型专项行动方案》,把13家再生胶企业分为关停、就地转型升级、进园区三大类,提供分类指导和服务。
“老路走得惯,转型心没底,一开始企业的心态普遍矛盾,但不转型真的只有等死。”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葛小军介绍,针对企业家不愿转、不敢转、不会转的实际,他们组织业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,两个业务骨干对口一家企业,劝说谈心,提供方案,鼓励外迁。截至2018年底,13家再生胶企业中,关停、转产、外迁企业达11家。其中,大华橡胶主要生产线迁至外地,原址保留用作展示、展览;鑫峰橡胶在外地找了代工厂,原址外租;通宇橡胶正与外省厂家深度洽谈中;佳宇橡胶就地转型,从事生物质颗粒制造项目,目前已试生产,正式投产后预计年产两万吨,产值可达3000万。
记者了解到,留下的南回集团和金轮橡胶加大了技改力度,提升了环保强度。去年,南回投入500万元添置高温热氧化设备,将橡胶尾气全部高温焚烧;安装了冷却塔和循环使用装置,所有用水冷却以后实现回收使用。金轮橡胶投入350万元,对脱硫车间、两个炼胶车间和一个密炼车间生产流水线进行技术改造,提高了全封闭自动化程度。
“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,原本周边的荒地已住满了居民,企业原地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。”葛小军透露,为了支持企业扩大规模,引导企业转型升级,新区多次专题研究橡胶产业园选址问题,并组成专项推进小组跟踪推进,预计2020年前企业可搬迁入园。